首页 装修知识 正文

“新中国工业摇篮”也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文化工厂”

扫码手机浏览

  从文物展陈到文化传播“活文化遗产”

  古琴、书法、绘画、唐三彩……此前只在历史教科书中见过名字的展品,在辽宁省博物馆举办的“又见大唐”书画文物展上展出。 微风吹过历史的纱帘,传承了千年的文物,让观众看到了一场生动真实、立体感十足的大唐。

  带着四岁男孩的母亲从广东去沈阳旅行,看电视上宣传“再看大唐”展览,临时改变行程,放弃参观景区,带孩子来看一看千年前盛唐的绚烂风华。 两位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史专业的学生,在日本度假时,听说中国辽宁省正在举办“再见大唐”展览会,特地买了机票来到辽宁省博物馆,领略了这个文明古国的文化艺术巅峰……

  展厅内有一块雕版的“诗林”,上面刻有唐宋诗词,成为观众喜爱的拍照卡片。 在展厅入口处的展区,一场与《唐宋八大家》相关的爱情剧―― 《何谓唐宋八大家》介绍了唐宋八大家在历史上的由来;《苏门教子》再现了苏洵教育苏轼、苏辙求学的故事……

  近年来,辽宁省博物馆以文化传播视角,组织了“再看大唐”“再看红山”“唐宋八大家”等系列展览。 用丰富的诠释结合观众对文物的欣赏、理解和期待,创新性地讲述文物故事,形成了“观众偏好、专家认可、媒体关注”的文化现象。

  辽宁省博物馆馆长王筱雯表示,从“再看大唐”现象到“唐宋八大家”现象,成功的关键在于策展思路从以文物为主到以观众为中心,从举办文物展到举办文化展的转变。

  “以前,我们的很多展览都是从艺术史的角度来整理和整合藏书书法、绘画作品和器物。 而“唐宋八大家”展览也同样展示文物,从全新的角度切入,既让观众对“唐宋八大家”承载的文化价值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更多的人喜欢上了辽宁省博物馆的国宝。 ”辽宁省博物馆副馆长董宝厚这样介绍“唐宋八大家”展览。

  王霆说:“好的展览就是让文物和观众产生共鸣,好的博物馆就是为社会搭建历史借鉴的文化殿堂。”

  “再看大唐”展览激起观众的盛世情结,“再看红山”展览让观众看到了辽宁在中华文化谱系中的位置和价值,“唐宋八大家”展览让观众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高峰。

  “这些展览会之所以如此受欢迎,一方面是因为展出的‘明星展品’很多,另一方面也因为有很多关于我们的故事。 ”王筱霆说。

  董宝厚说,通过解放,王羲之与朋友的友谊、姑姑对死亡的担忧……生动的故事内容引导观众重新认识这些书法经典。 这也是“活”文物的一种方法。

  《簪花仕女图》展览时,策展人抓住唐代女性眉毛这一细节,总结出唐代289年历史中不同女性、不同时期的眉毛风格。 观众通过了解唐代女性的妆容,可以感受到这个时代开放包容的社会风尚,更深入地了解社会风尚背后的大唐盛世。

  “博物馆为了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会有人进去。 ”董宝厚说,我们光研究文物是不够的,还必须表达研究的内涵,让公众了解。 策展是讲好故事的过程,让观众在看完展览后形成自己的见解。

  “彩排一个人,准备下一个。 ”辽宁省人民艺术剧院院长佟春光说,只有当戏剧击中观众的心时,观众才报以热烈的掌声。 “公演结束后,经常有观众特意来后台。 谢谢你给我带来充满凝聚力和正能量的表演。 ”

  话剧《祖传秘方》是辽宁人民艺术剧院近年来的代表作之一。 该剧以九一八事变后沈阳人民群众与义勇军战士的抗日斗争为背景,以卜振堂等正德堂祖传秘方传承为核心,演唱了沈阳人民坚持民族气节、保护文化遗产、抵御侵略者淫威的长调。 该剧首演以来,先后在北京、上海、天津、沈阳等多个城市巡回演出,获得第四届中国戏剧表演“学院奖”、第二十六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集体奖等多项荣誉。

  佟春光表示,辽宁人民艺术剧院是延安鲁艺光荣传统的文艺队伍,始终坚持精益求精的艺术创作态度,力求向广大观众传递真挚的感情、深邃的思想。

  “彩排中除了主要演员,其他很多演员都要同时上几场戏,舞美队同时准备几场戏,人人都忙得团团转。 ”辽宁省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蔡菊辉表示,在这个过程中,市场意识和品牌意识逐渐树立起来。 虽然舞台对大多数演员很有吸引力,但商业演出和惠民演出场地的增加,让他们看到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多演出、多收益,对他们来说是又一个鼓励。

  跨界融合,为辽宁文化创作开辟了新天地,让辽宁文艺作品层出不穷。

  在舞台上,她是高贵优雅的“天鹅”,是手持利刃的花木兰,也是勇敢义气的抗联女战士。

  《阿里郎》的旋律响起,两个木辕缓缓穿过舞台。 几个姑娘穿着朝鲜族高筒裙,踮起脚尖慢慢前进,弯着柔软的腰肢,把种子撒在大地上。 一变风,她们换上土灰色的东北抗联军服,扛着大步枪,在激昂的音乐中奋战在白山黑水之间……

  跨界融入辽宁文化院团创作。 1999年,沈阳杂技演艺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沈阳杂技团”)推出情景杂技晚会《天幻》。 这场投资800多万元的曲艺晚会集马戏团、舞蹈、音乐为一体,从优美的舞蹈、灯光到服装、音乐,沈阳曲艺团斥巨资邀请北京、香港乃至国内各领域的一流“达人”,齐心协力演出与传统曲艺节目截然不同的曲艺爸爸原文化部在沈阳举办全国曲艺艺术研讨会,传播《天幻》的成功经验,称《天幻》为“现代新曲艺”。 当时的中国杂技艺术家协会主席夏菊说,《天幻》具有里程碑意义,是全国一流的

  此后,沈阳杂技团陆续推出《天幻》系列杂技剧《天幻――太阳鸟》《天幻――熊猫寻梦之旅》《天幻――炫彩中国》0《天幻――太阳鸟》0。

  《天幻》系列曲艺剧完全颠覆了人们对曲艺的认识。010-30000舞台中间,从天而降,木雕太阳鸟闪闪发光,突然,太阳鸟飞了出来,空中不停盘旋。随即女主角“太阳鸟”出现在天幕中为观众表演魔术。眨眼工夫,女主角的服装就来了三次大变样,观众掌声如雷。

  好的作品也受到市场的青睐,迄今,“天幻”系列杂技剧已在国内外演出2000余场。

  沈阳杂技团董事长安宁说,“当下节目更追求多元化和视觉化,舞台、灯光、特效、故事……这些元素缺一不可。接下来,沈阳杂技团将围绕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聚焦抗战题材,创作更多更好的精品。”

  做文化交流“大使”讲好“中国故事”

  21世纪初,西欧。

  一场场经久不息的掌声,在著名芭蕾舞演员吕萌心中刻下深深的痕迹。

  那时,扮演少年溥仪的吕萌年仅18岁。演出结束后,他携全体演员谢幕返场时惊讶地发现,全场观众自发站起来,热烈掌声响彻剧场,持续十几分钟后,仍未平息。

  “芭蕾界有一个‘行规’:观众掌声不停,谢幕帘就不能闭上,演员也不能退场。一般的舞剧结束后,谢幕帘拉个两三次,掌声也就停了。那段时间几乎每场《末代皇帝》的谢幕帘,都拉了七八次还拉不上。”这是吕萌心中永远的骄傲。

  在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看来,芭蕾舞是世界通用的一种文化语言,也是向海外展现中国文化的有利载体之一。“中国文化走出去,要选取最有价值的那一部分,可以穿越不同文化的藩篱。”冯双白说。

  作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代表之一,沈阳杂技团成立70年来多次赴70多个国家、600多个城市,演出超8000场,观众超1200万人次,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突出贡献。

  随着海外演出越来越多,沈阳杂技团很多剧目的开发都是按照市场订单生产。安宁表示,沈阳杂技团不仅是沈阳的文化名片,更是搭建国际艺术交流的桥梁。“我们会用叫得响、立得住、传得开的精品传递精神力量。”

  人才对于专业院团的建设和发展至关重要,辽宁的艺术舞台上涌现出一大批明星演员队伍,得益于“团校合建”这样一套完备的人才培养和选拔机制。以辽宁芭蕾舞团附属的芭蕾学校为例,这家成立于1994年的芭蕾学校,是目前世界规模最大的中等专科芭蕾人才培养基地,在业内素有“芭蕾工厂”之称。舞校毕业生遍布亚洲、欧洲、美洲和国内各大芭蕾舞团,学生在世界各大芭蕾舞比赛中获得160余项银奖以上奖项,为辽宁芭蕾舞团输送了90%以上的演员。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