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装修知识 正文

丸美品牌“日风”长盛、元气森林估值300亿,伪日系正在“掏空”你的钱包

扫码手机浏览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开始爱上了日系风格。

  重视穿着舒适性和休闲性,喜欢简单稳重的内部装饰,原本觉得过于“朴素”的优衣库和无印良品成为了经常光顾的店。

  休闲、清新、不起眼,再加上日系产品自带的简单滤镜,对生活质量要求很高的年轻一代往往都很喜欢它。

  就在大家都觉得“美好生活并不贵”,以为10美元就能从日本买到“廉价版”的无印良品时,现实中被劈头盖脸的的确确是无知。

  因为使用日语的名字和地址定位于东京和大阪的繁华街道的这些品牌,实际上是完全的国产品牌。

  这种令人误解的“假日系”品牌,其实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你想的日本品牌其实是“made in China”“弹、弹、弹、弹鱼尾纹”。 2007年,还没带那么多铂金包的袁咏仪成为丸美眼霜的第一个代言人。 而且,随着这个洗脑广告语的传播,丸美在国内也变得家喻户晓。

  与一般的国产品牌不同,丸美从2002年创立品牌之初,就以消费者喜欢日本产品的心理为目标。

  首先在品牌名称中使用了“丸”这个具有和风气息的汉字,其英文名MARUBI更是令人着迷。

  在产品的宣传中,丸美也将自己公司的产品贴上了“日本产品”的标签。 包装箱上写着“资生堂如果在日本以艺术闻名的话,丸美就是专家”、“创立于昭和54年”、“日本的眼部护理专家”等含混不清的宣传语。

  创始人孙怀庆频繁地以日本名“小林庆夫”参加公司的对外宣传。 但是,好景气并没有持续很久。

  2008年8月,专业假货王海经过调查,认为丸美不是日本品牌,与资生堂无法比拟,在日本市场买不到,有欺骗消费者的嫌疑。

  但是,风波过后,丸美并没有丢掉“日系”的风气。 之后推出的新产品系列春纪( HARUKI )依然是日式的,在日本东京设立肌肤研究中心,于2019年推出,是“洗白”成功的典型。

  如今,假冒日系品牌在我们的生活中,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变得更为常见。

  之后上市的北海牧场系列酸奶也延续了这种风格,“气色酸奶”、“日本益瘦菌”、“日本广岛大学植物乳酸菌研究所专利”等,隐含着日本血统,但却是地地道道的国产品牌。

  新茶饮品牌“奈雪之茶”也是如此,品牌名称使用的是日语,奈雪两个字也充满了日裔风格,加上英文名NAYUKI,所以很难马上区分开来。

  不可否认,这些品牌在紧跟日系潮流、吸引年轻人眼球的同时,也成功在社交媒体上传播和分享消费者,在提升用户好感度方面的优势十分明显。

  假日系的前身“假洋牌”习惯网购,很多人长期逛街,很多品牌都不陌生,但价格不低。 如果你仔细看,你会觉得招牌上写着来自法国、英国、意大利……。

  这些品牌真的是“原装进口”吗? 其实是值得讨论的。 因为它们大多是“挂x头卖x肉”的假洋牌。 假日系只能说是假洋牌的一个分支。 后者是因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没有漏洞,道路很深。

  在看电视还是主流休闲娱乐手段的时代,很多人对洋牌的最初意识被木偶剧唤醒了。

  楚雨荨在美特斯邦威中,高喊“照镜子的时候,我不知道里面的那个女孩是谁”的时候,莫名其妙的我们也被归类为不走那条稀罕路的洋名洗脑,穿不上它的海外大人物。

  同样,真维斯、以纯、班尼路、佐丹奴、天美意、达芙妮……他们的共同点是名牌以英语为主,中文名是英文名的音译,比如真维斯是Jeanswest,班尼路是Baleno的音译等。

  或者在名称前直接加上外国的国名和城市,以及熟悉的外国名人。 典型的代表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牛肉面王、法国容姿兰、马可波罗瓷砖、诺贝尔瓷砖、乔丹帆板……

  另一种命名方法是最大限度地削弱中文名字的存在感。

  例如,美特斯邦威2008年推出的新品牌MECITY,自称隶属于世界多品牌时尚集团“EPO”的MOCo .其实是一家广州服饰公司,中文名字叫米阿斯迪

  除了非常欧美的命名方法外,展示模特多为外国面孔,如果是欧美品牌的话容易产生错觉。

  奶粉也是假洋牌的“重灾区”。 善意、共生元、雅士利、澳优在很多宣传中都以“新西兰进口奶源”为中心,但都是海外的国产品牌。

  不仅是欧美日,韩国也曾是国产品牌的“洽谈”对象。 这些品牌最擅长的出路是邀请韩国明星代言。

  护肤后( Hanhoo ),不仅让品牌名称联想到韩国著名护肤后) Whoo ),起用金秀贤、全智贤、李泰兰等韩星,似乎也证明了这是韩国品牌。

  但是,其实这些品牌是100%国产的。

  他们费尽心思为自己创造“从外国进口”的身份。 归根到底,这是为了在消费者心中塑造“海外品牌”的初始形象,同时利用消费者对海外品牌的品质和品质的信任心理,提高市场和品牌的知名度。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瓷器的对手从原本最受欢迎的欧美大牌,变成了资金更小、文化更强的日本市场。 那么,日系风是如何成为品牌新财富的密码的呢?

  洋货品牌“降温”,受欢迎的为什么是日系? 其实,国民自古以来就有日本产品质量好的印象,几年前也有国民去日本购买马桶盖的新闻。 在以20世纪60年代的香港为舞台的电影《花样年华》中,苏丽珍的丈夫去日本出差买的电饭煲也被邻居包围着,争着希望下次出差能载一个人。

  这实际上是一张写实的照片。 由于经济水平的发展差距,长期以来在很多人的认知中,外国品牌意味着更高的技术制造水平和产品质量。 当时,家里有一两件海外产的商品,如家用电器、服装、照相机等,表现出更高的声誉和地位。

  另一方面,日本作为发达国家,除了高品质的产品以外,近年来备受瞩目。匠人”精神,也成功为“日本制造”镀上了一层光环。

  随着时代进步,进入中国市场的日本品牌越来越多,优衣库、无印良品、资生堂、ToTo卫浴等品牌,逐渐渗透进我们日常生活。

  在享受过日本产品所带来的便利之后,很多人在选择类似产品时,都会下意识提高标准,即使国产品牌品质不差,为了稳妥起见,也会更倾向于选择日本品牌。

  因此可以说,日本品牌的涌入,正在重塑国人的审美,同时极大提升人们对日式风格的好感度。同时,相对于开放、大胆的欧美国家,同为亚洲国家的日本,风格更加内敛含蓄,清新淡雅的画风也更符合当今中国年轻一代的喜好。

  因此,国产品牌纷纷向日系靠拢,也就不足为奇了。

  此外,在英语的普及下,国产品牌想要伪装成欧美品牌的难度大大增加,因为拼写和语法错误,很多人一眼就能看出。即使不懂意思,习惯使用英文输入法的年轻人,在翻译软件的帮助下,也能分辨出披着“洋外套”的假洋牌。

  日语则不同,作为一门语言,它相对小众,即使日文中包含大量的汉字,非日语专业或者日语母语者,都很难发现拼写错误,更不要说去弄懂产品包装上,日文说明的真正含义了。

  有网友总结了伪日系品牌起名的套路:

  初阶版本,只需要在使用繁体字,再加上“の”,或者以“堂”或“屋”结尾,这样不是日系也能伪装成港风;

  进阶版本使用认知度较高的日语汉字,比如“元気”;想要突出日本本土,可以和土地相关的字眼做组合,比如“阪”、“隅”、“畑”;面向女性的产品加上“研”、“丸”、“纪”之类;

  高阶版本,也是最直接的方法,是使用地名。最常见的是带上“东京”和“北海道”,就连前文提到的“北海”牧场,都会让人产生错觉。其次是京都、名古屋、神奈川、奈良等等,据说不走伪日系路线的京都念慈庵,在日本卖得很好。

  仔细一品,是不是有内味儿了。

  而层出不穷的伪日系品牌能在国内市场大行其道,则是很大程度上迎合了大城市年轻人的喜好。

  伪日系大行其道背后,“戳”中了谁的神经?一二线城市年轻用户崇尚日系风格“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有人嫌弃花花绿绿太老土,就有人吐槽纯色布料太朴素,不够时尚,这点在一二线城市和下沉市场泾渭分明。

  一二线城市的年轻人,消费习惯已经从追求时尚,变成舒适就好,简单的纯色T恤、吸汗透气的粗布亚麻衫,是他们衣柜中的“常驻嘉宾”,居家装饰中,也更加倾向黑白灰等看起来高级的色调。

  下沉市场的消费者则不同,纯色T恤往往会因为太朴素,沦为睡衣或者打底衫,因为”不时髦“。

  所以,我们也不难发现,已经形成发展规模的伪日系品牌很多都是从大城市起家。

  因为这些品牌的风格,极大程度上迎合了一二线城市年轻人的审美和偏好,更能激起年轻消费者的情感共鸣与认同。

  而10块钱一件的单品,5.5元一瓶的饮料,他们消费的不止是商品,更是品牌。

  下沉市场的消费者对品牌就没那么敏感,在品牌和便宜中,很多人会优选低价,所以即使名创优品价格已经很低,架不住在小县城有山寨版的名创优品,还有更便宜的2元店。

  从商家角度出发,透露出国货品牌的不自信商家在合法的范围内,为品牌附加更多吸引消费者的元素,本来无可厚非。但借国人对日系产品的好感度来赚钱,归根到底源自国货品牌的不自信。

  很长一段时间内,国产品牌逃不开“山寨”、“质量差”的标签,也没有表现突出的国货来扭转人们的固有印象。

  在如此明显的对比下,人们对国货的标准一再降低,甚至只求“能用就好”,而要追求高品质,则会转向国外品牌。

  在这种消费心理的驱动下,商家为了给消费者留下优质的第一印象,伪装成外国品牌堪称一条捷径,因为有了国外背景作为背书,即使售价高一些,消费者依然买单。

  不过,若是真实面目被揭穿,就会陷入比较尴尬的局面。名创优品算是靠商品取胜,成功摘掉伪日系帽子典型案例。

  元气森林目前依然争议风波不断。去年申请注册日文“気”字图形商标被驳回后,元气森林的商标已经改回中文的“气”,官方微博的名称目前尚未改变。

  但其品牌未来的发展走向并不明朗。尽管在近期的一些采访中,元气森林表示将调整日系风格的策略,如今它的产品依然逃不开日系的影子,未来将如何书写国货品牌的新故事,必定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可以预见的是,伪日系和假洋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依旧会充斥在我们的生活中。

  至于这股风还会吹多久,也许要等到中国品牌,大胆亮出“国产”标签,消费者也愿意买单的那一天吧。

  1、《从假洋牌到伪日系,这些国产品牌是怎么套路你的》,DT财经, 阿米、罗仙贝2、《假装日本制的“元気森林”有多优秀 ? 探究“伪日系”大行其道的背后》,日本物语,犬山柴男